(网经社讯)2025年的中国外卖市场,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补贴大战。阿里、京东、美团三大巨头投入超千亿资金,单日订单量屡创新高,但繁荣背后,行业隐忧渐显。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近日在接受《晚点》专访时罕见喊话竞争对手:“订单只是个数字,不要被短期数据蒙蔽。”在这场看似热闹的战争背后,究竟谁在狂欢,谁在焦虑?
500亿入场券:非理性竞争的序幕
7月初,阿里宣布追加500亿补贴加入外卖大战,直接将行业竞争推向白热化。王莆中对此的第一反应是:“他们赌我们跟不起。”然而,美团并未退缩,反而在7月12日创下单日1.5亿订单的历史纪录。
但王莆中强调,这场战争的本质并非增长,而是消耗。“订单翻倍,但GMV(成交总额)几乎没变,说明全是低价单在冲量。”他举例,某平台在宿迁市场的订单量暴涨4倍,但实际消费需求并未增加,反而导致“堂食18元的面条,外卖只卖6元”的价格扭曲。更荒诞的是,部分用户为薅羊毛一天下单12扎矿泉水,而茶饮商家因原料短缺叫苦不迭。
“这不是商业,这是数字游戏。”王莆中直言。
系统能力的较量:补贴大战背后的降维打击
面对外界质疑“美团到店自取订单是否算作弊”,王莆中回应:“这不是作弊,而是系统能力的体现。”他解释,美团的补贴策略并非简单“大水漫灌”,而是基于十年积累的数据能力,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与商家库存。
例如,美团可以批量采购100万杯咖啡,单杯成本压至个位数,再通过定向发券引导用户自提。竞争对手的“18减18”券看似诱人,但实际单笔补贴超10元,叠加配送成本后亏损更甚。部分商户因平台结算规则漏洞,甚至出现“负收入”——补贴后反而欠平台钱。
“他们不是不想做精细化运营,而是系统没这个能力。”王莆中表示。
囚徒困境:谁在被迫参战?
这场战争的荒诞之处在于,参战方似乎都陷入“不得不打”的困境。王莆中透露,7月12日的1.5亿单本是一场“防御性动作”:“双方都以为对方要进攻,结果擦枪走火。”
但战争的代价正在显现:
商户端:南城香等品牌单日流水增长30%,但创始人公开表示担忧:“价格一旦降下去,就很难涨回来。”
骑手端:爆单导致配送时效下降,用户体验受损。
用户端:社交平台出现“糖尿病都快喝出来了”的调侃,大量无效订单堆积。
“我们等了四五个月,希望他们能冷静,但补贴越来越疯狂。”王莆中说,“如果我们不打,他们会认为我们是失败者。”
终局猜想:战争何时结束?
当被问及这场战争会如何收场时,王莆中给出三种可能:
一方溃败:某家资金耗尽,被迫退出。
多方议和:各方意识到无意义消耗,主动停战。
监管介入:更高层面叫停非理性竞争。
但他更担忧的是行业的长期伤害:“外卖本就是一个利润率极低的生意,美团3%的运营利润率已是全球最优。如果持续烧钱,最终可能没有赢家。”
王莆中的喊话:回归商业本质
在采访的最后,王莆中向阿里、京东的决策者喊话
“订单只是数字,真正的商业价值在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如果只是为了短期数据好看,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生态——商户、骑手、用户,甚至平台自己。”
他以2018年美团与滴滴的无锡之战为例:“三个月激战换来的只是三个月泡沫,市场最终回归常态。
狂欢之后,剩下一地鸡毛?
2025年的外卖大战,注定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的标志性事件。它既展现了巨头的资本实力,也暴露了行业的内卷困境。王莆中的喊话,或许无法立刻终止战争,但至少提醒所有人:商业的本质不是数字游戏,而是创造真实价值。
当潮水退去,谁在裸泳,终将一目了然。